>>   政策法规

 

中国地勘行业网

电话:010-63395342

         13693201455

         17326925574 

网址:www.zgdztk.com

邮箱:zgdkhyw@163.com

微信公众号:zgdkhyw



  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法路径
发布时间:2019/12/23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持之以恒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加强行业产品创新,推动行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其方法路径是:通过实现基础理论由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驱动行业转型,创新服务形式、创造有效需求实现行业升级,引导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一步激发行业发展活力。

 

本文引用信息

 聪,祝向平.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法路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11:66-68.

 0 、引 言

在推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探索。当前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作为行业传统主业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持续萎缩,2017年较2012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下降了61.1%;其次,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作为行业主体的国有地勘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第三,服务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地质工作要为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综合服务方案。当前,全行业的发展战略缺失,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仅仅体现在概念和想法上,对于地勘单位的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引导。行业壁垒没有完全打开,地质工作的顶层设计局限于部门职能,无法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战略要求。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政策缺位,即使基层有了好的想法,形成了好的探索,往往又缺乏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已推行三十多年,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目前仍保留事业体制。队伍庞大、职能相近、发展方式趋同,缺乏走企业路子的信心和勇气。在新的形势下,谋求实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的出路在于更加紧密地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01、理论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

1.1 地质勘查行业输出的是专业技术产品地质勘查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勘查方法,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作内容包含了对自然界物质的鉴定和认识,对地球系统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三维地下空间的认识。地质勘查工作本身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实践性强的技术密集型、基础性生产活动,它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地质勘查列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业。1.2 行业转型的关键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地质勘查行业转型的方向是不断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提供可持续、高附加值的信息化产品,而支撑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实现理论的升级及学科体系的完善,进而对地质勘查工作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地质科学作为地质勘查行业的技术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是针对地球表层岩石圈,主体是探讨岩石圈物质运移及动力学过程,主要服务和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地质勘查工作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向实践转化、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需求的变化,整个地质勘查行业的业务布局正在由传统的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向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转变。工作的理论基础要由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将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如,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管理,要求地质勘查行业有效地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修复等工作。因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需要对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解决多圈层交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关键问题。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带动传统地质学与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指导自然资源领域的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调查和动态监测实践。


02、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2.1 推动绿色勘查,实现流程升级长期以来,地质勘查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持续的能源资源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地质勘查行业的第一责任依然是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倡导绿色勘查,实现地质找矿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一方面,通过深化成矿理论研究,提升预测能力和预测靶区的精准度,最大限度减少探矿工程部署,提高实物工作量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研究和推广减少环境破坏的地质工作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手段,如采取水平方向钻探工艺方法等。同时,矿产勘查工作内容要涵盖资源发现、开发利用、环境恢复治理三个阶段,即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调查评价向地质环境调查、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估及恢复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查评价转变。2.2 拓宽生态服务领域,实现产品升级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地质勘查行业要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发展理念,加强创新合作,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好“地质+”。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优势,将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地学专业知识跨界运用于生态环境领域以及民生领域,如开展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如,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应用区域土壤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支撑特色农业发展,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勘查产品的可利用程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实现服务转型,提供新的产品类型与服务方式。如,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建立与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部门及大企业大集团的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地质技术服务中心,紧密围绕政府和企业诉求开展服务支撑工作。2.3 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功能升级地质勘查行业长期实行条条管理,“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在对接新需求上反应滞后。地勘单位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其他相关产业,才能不断创造新需求,同时借助其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如,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划出精干队伍和优良资产组建云南地矿总公司,通过运作优质矿业权,借力资本市场开展资源整合,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在清洁能源利用、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一些地勘单位探索同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以技术服务代替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入股。提升地质信息服务质量,通过地质工作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融合,进一拓宽行业发展空间。如,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建设的“云南地质大数据中心”向省自然资源厅提供云储存和云计算服务,有效支撑省厅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等系统数据的资源共享需求。


 03、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行业布局

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实现从低端同质化竞争转向供给服务差异化,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差异化,进一步通过供给质量的提高,引导刺激新的市场需求。人才、技术、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行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多元化需求,深化行业体制改革,才能激活沉淀在事业体制内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建立新形式的市场主体,真正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不可否认的是,事业性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进企业化改革的积极性。但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大多数事业身份的行业主体,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投入,固执地坚持地质找矿主力军的定位,在行业发展的黄金期,错失了转型发展的机遇。当前,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等政策的渐次出台,各省(区、市)全面深化地勘单位事企分开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对于事业性质的地勘单位而言,已经不是“我要改”,而是“要你改”。截止到2018年,在实施属地化管理的地矿系统地勘单位中,公益二类及生产经营类已占到总数的78.91%。企业化将是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要继续引导条件成熟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逐步完成企业化的改革,协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公益性地质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于事业性质单位和企业性质单位应一视同仁。组织行业协会发挥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


 04、结 论

传统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深化行业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我们应该认识到,地质勘查行业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产品,以及技术服务,而技术服务本身也依靠专业信息的集成。要重新定义和构建地质工作体系以及行业服务对象,首先要创新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实现基础理论由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其次,地质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在思想上摆脱服务单一产业的限制,更不能仅仅服务一个部门,而要推动实现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最后,只有打破事业性质地勘单位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身份依赖,才能真正推进地质勘查行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信息

冯聪(1979—),男,辽宁省铁岭市人,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经济研究


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网站介绍    |    商务合作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新闻投稿    |    后台管理


一部:北京市昌平区天通中苑二区40号楼19层

二部:北京东燕郊开发区富地广场D座8号楼十七层

电话:010-63395342  13693201455  17326925574

网址:www.zgdztk.com    邮箱:zgdkhyw@163.com

微信公众号:zgdkhyw

Copyright ©2019 北京晟浩中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www.zgdztk.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ICP号:京ICP备19012516号-1